跳到主要內容區

外語系碩士班語言研究與教學組

碩士班語言研究與教學組簡介

本所「語言研究與教學組」的師資涵蓋英語教學、第二語言習得、心理語言學、腦神經語言學、及科技應用與教學。本所的課程有系統地結合理論與實務,提供學生紮實的應用語言學領域的研究訓練。本所的教學目標是培養語言教學研究者及語言學習專業人士,讓畢業的學生無論在傳統的教學場域(如各級學校教師、語言師資培訓、語言教材設計、學術研究),或新興語言學習相關場域(如語言教學Youtuber、AI與VR應用語言教學、新住民、偏鄉語言學習及推廣)都能找到發揮所學的職場。

語言組在校生/校友訪談

  

碩士班語言研究與教學組課程規劃

語言研究與教學組研究生需修習所有9學分的「必修」課程,至少18學分的「選修」課程,以及4學分的「論文」課程。研究生建議在第一年的修業期間完成所有必修課程,並同時盡量修習不同教授開設的課程,了解各個教授的研究領域,選擇自己的論文方向。每學期研究生建議修習最多9學分的課程,避免負擔過重,而正常情況下,第二年應能順利完成所有學分要求。

必修課程介紹 (9學分)

  • 研究方法
  • 第二語言習得
  • 論文寫作

選修課程介紹 (18學分)

  • 雙語心理學 (授課教師:蘇怡如 教授)

    本課程探討雙語人的多個語言系統如何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如語音、詞彙、句法處理等)在雙語人腦中相互影響,這影響如何體現在雙語人的語言行為,以及雙語人的母語知識與使用如何受到外語的影響而改變。本課程也探討雙語人的認知與思考方式如何因學習外語而與單語人不同。

  • 語言習得專題 (授課教師:許淳潔 副教授)

    這門課程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第二外語者如何習得句法,我們會分析不同的句法結構並且帶領學生一起討論許多以理論為基礎的實證研究,透過瞭解這些研究發現,學生能夠去解釋許多文法錯誤的現象並在語法之教與學上皆所有助益。(更多簡介可參考英文版)。

  • 語言處理與學習 (授課教師:許淳潔 副教授)

    這門課程探討第二外語學習者如何理解語句,我們會特別著重在第二外語學習者和母語者在理解複雜句型的差異,並探究不同因素之影響以及目前研究的發現結果。(更多簡介可參考英文版)。

  • 語言學習動機 (授課教師:黃虹慈 副教授)

    本課程介紹多個重要語言學習動機理論,並探討如何應用這些理論了解學習行為及設計適用於不同教學場域之教材。

  • 語言與認知 (授課教師:楊梵孛 教授)

    本課程旨在介紹語言與大腦常見的議題,包括如何刺激大腦促進語言學習的方法和迷思,雙語以及外語在大腦中如何處理,老化中風,精神疾病和語言障礙的關係和治療。也會介紹目前常用於研究大腦和語言功能的科學技術(如fMRI, EEG及MEG)。

  • 神經語言學實驗法 (授課教師:楊梵孛 教授)

    本堂課旨在建立學生對人類認知的神經及行為基礎等知識, 並瞭解醫學影像儀器的使用方法。 課程會介紹認知實驗設計,統計方法,認知記憶語言相關重要議題及其對應之醫學影像的研究方法,也會講解臨床腦部疾病的種類。

  • 內隱與外顯語言學習 (授課教師:陳宗穎 副教授)

    母語的學習模式通常是假設為「內隱學習」,也就是學習者並無意識到語言學習的過程。那麼外語學習究竟是「內隱學習」,抑或是有意識的「外顯學習」呢?外語學習一般是接受明確的語言教學,也代表學習者通常都會意識到學習的過程。但這是否代表外顯的外語學習比較有效率?又或者內隱的學習模式也同樣能幫助外語學習者?本課程探討外語學習的不同面向,以及內隱以及外顯學習的交互作用,從根本層面了解外語學習的機制。

  • 兒童雙語學習 (授課教師:蘇怡如 教授)

    本課程探討雙語兒童如何學習外語的發音、詞彙、句法、閱讀與寫作能力;比較單語兒童與雙語兒童在認知能力發展上有何差別;以及學習外語是否會影響雙語兒童的母語學習。

  • 教學語法
  • 聽講能力教學
  • 讀寫能力教學
  • 身分認同與語言教學
  • 個別差異與語言教學 (授課教師:黃虹慈 副教授)

    本課程介紹學習焦慮、學習信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型態以及外語溝通意願如何影響語言學習成效。課程亦探討上述六個個別差異之概念如何應用於教學。

  • 電腦輔助語言教學 (授課教師:林惠芬 教授)

    本課程介紹電腦及各項科技因其特性可應用於語言教學之範例,課程中將廣泛閱讀目前電腦輔助語言教學之實證性研究論文,並據此了解歸納科技之特性及其可以應用之各項語言技能。課堂並提供實作經驗,讓學生設計以科技輔助之外語學習單元課程。

  • 科技輔助寫作教學 (授課教師:林惠芬 教授)

    本課程介紹目前網路上或軟體開發者所提供的可以用來輔助或教授第二外語寫作的平台及軟體。課堂中將大量閱讀相關文献及寫作理論以檢試這些軟體及平台對寫作教學或輔助寫作之利弊及影響,課程中提供學生實作機會設計以科技輔助之單元寫作課程。

  • 網路語言教學工具設計 (授課教師:陳宗穎 副教授)

    利用多媒體與電腦輔助教學的外語學習方式非常多元化,然而不見得每一種外語學習軟體的設計都能符合教學者或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本課程讓學生學習使用HTML5、JavaScript、以及Meteor等網頁開發技巧,根據不同的電腦輔助教學架構設計符合自己需求的線上語言教學工具,並可以利用這些工具進行語言學習的研究。

  • 初級統計 (授課教師:林惠芬 教授)

    本課程介紹外語學習領域之研究中較常用到的基礎統計方法。課堂中除了說明不同研究設計須使用的統計方法之外,亦解釋統計方法之異同。上課方式提供學生實際分析資料的機會並學會如何使用SPSS統計軟體。

  • 外語語音發展實證研究 (授課教師:陳宗穎 副教授)

    在外語學習中,語音層面的發展對外語溝通的順暢程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要確認外語學習者的語音層面發展不能只靠主觀的判斷。本課程介紹如何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如Praat、R、PsychoPy等,讓學生了解如何正解的分析和追蹤外語學習者的語音發展,以便針對不足之處進行加強。

  • 言談分析與外語教學 (授課教師:謝承諭助理教授)

    這門課程旨在介紹言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以及能有助於精進外語教學實踐和政策制定的言談分析相關文獻。課程將討論一系列與言談分析及外語教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連貫性、立場表達、文步文類、教材政策、課堂互動,以及言談分析在外語教師教育中的應用。藉由本門課程,希望學生不僅能更加精確描述目標語言在真實情境中的使用方式,還能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探索更公平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

師資經歷研究簡介

  • 林惠芬 教授

    我的研究專長包括科技輔助外語教學及以應用科技之外語教材設計。目前亦從事大規模之以科技輔助為主題之外語教學實證性研究之量化及質性文獻回顧。

    近年指導論文:
    歸納法及演繹法在語料驅動環境下對單字習得及記憶之成效
    行動科技輔助第二外語字彙學習成效之後設量化分析研究
    從跨語際到跨文化:YouTube互動評論之跨文化學習

  • 蘇怡如 教授

    我的研究興趣是探討雙語人的多個語言系統如何在雙語人腦中相互影響,這影響如何體現在雙語人的語言及認知行為,以及雙語人的母語知識與使用如何受到外語的影響而改變。

    近年指導論文:
    語言型態與工作記憶對於台灣英語學習者使用性別代名詞之影響
    從台灣英語學習者的中英口語敘事分析指涉用法的移轉
    重新思考台灣國小一年級的英語課程:以發展語音覺識取代字母教學

  • 楊梵孛 教授

    我的研究目標在於利用神經心理實驗及醫學影像等探索老化、腦傷、中風等各種認知功能以及其所影響到 的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病理機制。實驗室採用先進的技術協助研究進行,包括擴散張量磁振造影(DTI)、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腦電波檢測(EEG)等等,結合影像資料、大數據資料庫和分析工具,對神經、語言認知和心理之間的關係做進一步的了解。我們與臨床醫師合作,透過影像和研究數據等進行研 究,發展非侵入式治療或訓練方法。給予患者適切的科學與醫療幫助,並長期追蹤其心智變化。

    近年指導論文:
    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探討英語為外語學習者之工作記憶對象徵性語言理解之影響
    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探索雙語人士類比推理之心智歷程
    老年以及失智大腦認知迴路退化模型

  • 張銪容 副教授

    我的研究方向涵括身分認同與語言教學、質性研究、以及文體研究等領域。隨著英語成為全球化世界的通用語言,我特別關注非英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於全球化風潮中如何被定位以及自我定位,以及影響語言教學的各項社會、文化、政治、和個人因素。近期也對台灣雙語教育政策與國家及個人身分認同相關議題有興趣。研究方法多利用田野調查以及訪談了解語言學習者與使用者的語言經驗與所處環境之交互關係。

    近年指導論文:
    以質性研究探討在台外籍生的語言與學業投資
    多語日本中學生在台灣的身分認同及語言投資
    英語口語簡報之修辭架構:專業講者簡報、教科書與教師教學內容之分析與比較

  • 許淳潔 副教授

    我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探究人類語言,而我對於人們如何理解複雜的語句特別感到有興趣。我的研究通常都以實證的方法(包含利用行為作業和線上如眼動或腦波等)來探測理論。除了母語者外,我也探討外語學習者和幼兒對於複雜句型之理解與發展。

    近年指導論文:
    中文母語及英文第二外語之反身代名詞線上處理歷程:眼動研究
    從自我體系觀點探討台灣國中生英文學習動機:城鄉差距之影響與中介活動之效能

  • 黃虹慈 副教授

    我的研究興趣包括語言學習與教學動機、語料庫語言學與教學、以及後設分析方法。近年研究著重於語言學習動機。我以量化及質性方法探討身分認同及語言態度如何影響語言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

    近年指導論文:
    外在期待對台灣青少年的英語學習自我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語言學習動機、第二語言自我及跨文化接觸:以學習中文為第二語言為例之研究
    海外經驗於語言學習者之多語身分及跨語實踐之影響

  • 陳宗穎 副教授

    我研究興趣主要是以實驗和量化的研究方法,探索人類如何在不同的語言條件下,利用天生的語言學習機制學習母語或是第二語言的語言結構。此外,我也喜歡開發以網頁為介面的語言研究或學習工具。

    近年指導論文:
    英語二語聽覺詞彙學習中的詞彙與次詞彙處理因素
    英語與漢語中的情境語音象徵現象

  • 謝承諭 助理教授

    我的研究主要是以言談分析與語料庫語言學等方式,探討語用學、認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相關的主題,包含會話中的立場表達、學術英語的語言使用,以及社群媒體上的知識傳播,對於英語授課(EMI)和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教學上的應用等議題,也有所涉獵。